37期
南島民族與當代太平洋發展 專號說明
官大偉 主編
太平洋不僅是民族學、人類學傳統上研究的熱點,也是近年來台灣原住民族參與國際事務、進行交流的重要對象,一方面國家希望藉 由南島民族之語言文化的相似性,拓展實質的外交關係,另一方面台灣原住民族也藉由越來越多的交流機會,和其他南島民族交換遭遇現 代化過程的共同經驗、學習彼此在傳統知識的基礎上尋求發展的模式。換言之,今日,台灣若要學習從原住民族的角度來觀看太平洋地 區,不應僅止於將其視為民族誌記錄的取材聖地,也不只是尋找語言、 體質等本質而古老的連結,而是應該看到一個在國家政治與民族發 展、傳統知識與當代挑戰交互形成之架構下的對話。
基於這樣的理念,本期《民族學界》以「南島民族與當代太平洋發展」為主題,收錄了兩篇研究論文和三篇研究動態介紹。在兩篇研究論 文中,官大偉的<族群、地權、發展:斐濟經驗的探討〉一文,從地權 制度的角度,探討斐濟在傳統社會組織與當代經濟變遷間尋求平衡、維 持集體地權的經驗:杜侃倫的<亞浦造舟傳統的復振:密克羅尼西亞聯 邦亞浦州的實地研究〉一文,探究亞浦航海與造舟的傳統,回顧歷史上 航海歷史及過去船隻的使用方式,並分析其當代造舟作為一種文化復振 之形式的意義。在三篇研究動態中,從區域政治的角度,闕河嘉的<產 官學合作的迷思:解讀「紐西蘭太平洋研究中心」的角色>一文提醒讀者此一研究中心背後可能潛藏的意識型態與權力關係:林浩立以親身經驗,透過太平洋島民的學校、田野工作者的中途之家:南太平洋大學及其太平洋研究的發展>一文,介紹南太平洋大學的太平洋研究相關機構、學者、研究取向和學術活動:陳怡萱則在<澳洲太平洋研究概況> 一文中,系統性的呈現了澳洲各地的太平洋研究機構、學術社群與重要刊物。
整體而言,這幾篇文章反映出太平洋地區的區域政治與國家政策、傳統知識和現代適應、學術研究與文化實踐多元交織的樣貌,它們不僅有助於台灣的讀者認識太平洋地區南島民族的發展現況,也有助台灣社會從對照他人、思考自己的過程中得到啟發,累積下一波對話與交流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