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Hide Right Push Menu漢堡選單漢堡選單漢堡選單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各期文章 (No.24 ~ )

首頁 / 民族學界 / 各期文章 (No.24 ~ )
::: :::
日期:2022-12-01
No.50

50期
鄒族研究專輯 專號說明
浦忠成 主編


        鄒族人口有6,690人(行政院11133日),在臺灣原住民族中屬於少數族群,但是在臺灣歷史發展過程,她卻有突出而無法被忽視的一面;吳鳳事件及其政策性運用、阿里山森林開發、鄒族菁英捲入228與湯英伸事件激起的反思等,其造成的影響到21世紀仍然餘波盪漾。在文化傳承上,農作祭儀miyapo(播種)、homeyaya(收穫)及過去稱戰祭的mayasvi依然傳續;加上部落產業活絡,茶葉、咖啡、苦茶等高經濟作物經營,讓族人的部落經濟在原住民族群中獨樹一幟。這一期《民族學界》選擇以鄒族為主題,即是著眼於她小卻具獨特面貌的考量。確定本期屬性之後,原本有長期致力於鄒族研究的作者允諾提供作品,後來卻因不同的原因未能在期限內完成文稿,因此這一期專號只有宮岡真央子和浦忠成的文章刊登。

        宮岡真央子為日本福岡大學人文學部文化科教授,研究專長為文化人類學、臺灣原住民族研究、臺灣學術調查史。著有《境域の人類学八重山・対馬にみる「越境」》〔合著,風響社 2017〕、《日本の人類学:植民地主義、異文化研究、学術調査の歴史》〔合著,關西學院大學出版社 2011〕等學術著作,發表〈ォウの名前の過去と現在:原住民族の固有名回復に関する一考察〉〔國立民族學博物館調查報告147 2019〕、〈重層化する記憶の場〈牡丹社事件〉コメモレイションの通時的考察〉〔文化人類學812 2016〕等論文。她經常到臺灣各地進行田野,結識很多臺灣人、尤其是原住民朋友。

        宮岡真央子這篇〈鄒族的「村」與「家」之變遷過程:以1930年代為中心〉敘述日人在進入臺灣後,由於鄒族不如泰雅族、賽德克族、太魯閣族、布農族、排灣族與魯凱族等居住偏遠的高山,在管理上沒有太大的問題,而且在19世紀末就與日人建立相對較為友好的關係,因此並沒有如前述族群般遭遇大規模的強制移住;但是在1930年代,鄒族還是經歷了兩次小規模的集體移住,如nia’ucna(里佳)等部落,目的是要推動集約農耕、開發土地資源,並加強對於族人的控制。同時對原本在家屋內具儀式功能的祭屋(emo no peisia),日人認為人神空間應該區隔而移出另建,這些都是規模小卻影響久遠的改變。

       1930年代隨著局勢的改變,日人對於原住民族的控制逐漸嚴峻,惟鄒族人也察覺統治者規劃的核心家庭、小家庭(氏族/亞氏族)分離模式與農耕生產力提升有關,因此也樂於接受。到了20世紀下半葉,這些改革受到西方宗教及國家同化政策影響,有些小社(主要是lalauya/樂野部落一帶)因為移住而遭遺棄。可以看得出鄒族部落和家屋的變化,是經受多重外來壓力的結果。宮岡真央子認為相對於其他族群大幅度變改的政策而言,對於鄒族的治理其變動是較為溫和、穩健,但是造成的影響也是巨大而深遠的。

 

       浦忠成〈c’oehacou:由利用、族群互動與河川整治衝擊的田野觀察筆記〉一文以族人視野觀察、敘述與c’oeha(曾文溪)已經共處千百年的鄒族,在溪流的上游建立大小部落,之後逐漸往中游區域定居。數百年來,此溪是部落居民進入平原交易的重要通道;沿岸的居民汲水、漁撈、甚或撈取漂流木等,是日常生活的資源之所在;昔日曾有祈雨儀式在此進行,也曾發生族群間之衝突,一條溪流承載著過往的記憶,從而成為鄒族的「母親之河」。經歷賀伯、納莉颱風與921震災、莫拉克風災等,以及人為的水利工程,讓曾文溪產生日益嚴重的生態危機,曾文水庫已嚴重淤積。

 

       面對「母親之河」這樣的危機,氣候變化日趨嚴峻,鄒族部落過往的知識、經驗與現在的科學方法、技術是否能夠對話,解決曾文溪面臨的問題?牽涉這條溪流是否能再流淌千百年。

章節瀏覽
  • 鄒族研究專輯 專號說明……浦忠成
  • c‵oeha 與 cou:由利用、族群互動與河川整治衝擊的田野觀察筆記……浦忠成
  • 鄒族的「村」與家之變遷過程:以1930年代為中心……宮岡真央子
  • 阿美族譜編纂的價值與意義:以臺東縣東河鄉Fafokod發富谷古部落A家為例……潘是輝、羅煥翔、張婭雯
  • 無形文化遺產與阿美族研究的發展和反思……林芳誠
back to top
回首頁 政治大學 網站導覽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