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Hide Right Push Menu漢堡選單漢堡選單漢堡選單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各期文章 (No.24 ~ )

首頁 / 民族學界 / 各期文章 (No.24 ~ )
::: :::
日期:2017-12-01
No.40

40期

無形文化資產 專號說明
黃季平 主編


    無形文化資產制度,是UNESCO 在2006年《無形文化資產護衛 A (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公告生效後的重要發展。其精神,以民族和地域為核心,重視生命力及其展現過程,更勝於成果本身,將維繫民族與地域的認同 感的創造力,視為文化資產價值的所在。台灣的《文化資產保存法》 在2016 年的重要改變就是要與國際接軌,新增「無形文化資產」,包 括傳統表演藝術、傳統工藝美術、口述傳統、民俗、傳統知識與實踐等5個項目。過去我們對於無形文化資產的理解就是「傳統藝術」及「民 俗活動」的概念,增加「口述傳統」與「傳統知識與實踐」的項目, 可以讓我們更認識口傳文化的珍貴與價值。站在提供更多人瞭解什麼 是「無形文化資產」的角度,本專號的主題即為「無形文化資產」。由 於領域新穎,研究陣容不大,在邀稿與審稿的過程備嘗艱辛,卻也終 於能呈現三篇論文。

    泰雅族史詩 Lmuhuw 在早於文資法的無形文化資產項目確定之前就被文資局認定為是泰雅族的口述傳統,在保存者逐漸凋零的情況下,如何保存與傳承就變成文資局重要的工作項目。會麗芬〈泰雅族 口述傳統的傳承:以「林明福泰雅口述傳統Lmuhuw傳習計畫」為例〉, 是一篇既有實務經驗又有具體案例的論文。作者探討泰雅族口述傳統在實踐傳承與推廣的各種問題,除了試圖檢視相關政策的制定與推動是否恰當外,也讓我們從中理解泰雅族口述傳統Lmuhuw 的當代建構及其文化景觀。

    這篇論文的重要性在於過去對於Lmuhuw的相關研究多在音樂採 集,成為無形文化資產之後,Lmuhuw 是以語言為載體的口述傳統,公部門要如何將沒有語言環境的 Lmuhuw 保存與傳承。本文讓我們理解傳習計畫執行的過程,泰雅族人以自己語言述說書寫並以文化主體來構思呈現 Lmuhuw 的方式,讓我們看到傳習計畫實踐的最大動力與收穫,對往後類似的培育計畫,有借鏡參考的價值。

    台灣對越南文學的瞭解不多,遑論越南少數民族及其文學,尤其是史詩。阮氏荷安<越南西原史詩:列入無形文化資產的價值>提供我們認識越南少數民族的史詩,就題材而言,相當有意義。本文重點是西原少數民族史詩群,而又帶出越南政府如何推動「無形文化資產」的政策及其成效。作者清晰地論述這段歷程,對越南對台灣均屬開拓之作。作者以活史詩的觀點來看越南文資單位的作為,可供台灣借鏡。

    賽夏族的 paSta'ay 是台灣無形文化資產的重要民俗,潘秋榮〈paSta'ay 祭歌裡的靜與動: wawa:en 與 kamkamaSiri:兩首祭歌的分析〉,是一篇本族觀點詮釋的paSta'ay 祭歌分析。本篇論文的主題相當 重要,因為 paSta'ay 是賽夏族文化極其重要的核心,過去的論述多以 學者的外部研究為主,由內部觀察並涉及到祭歌與儀式的論文並不多見。本篇論文相當可貴的地方是在於對祭歌的分析有其獨到見識與見聞,以「動」與「靜」的對立概念去剖析南北祭團對 paSta'ay 祭歌中 ta'ay、雷女、織女的不同詮釋,頗能凸顯內部的觀點,作者的想法也 頗有新意,與過去的研究可以對話。本文論述的內容都是作者長期田野的觀察,資料運用合宜,論證與推理也有說服力,因為是在地的觀察,亦能展開新視野。

    本專號的三篇論文,都討論口述傳統,包括台灣泰雅族的史詩、賽夏族 paSta'ay的祭歌,以及越南西原少數民族的史詩。台灣推動無 形文化資產保護才剛起步,對口述傳統的瞭解也比較生疏,因而推出三篇論文,拋磚引玉。

back to top
回首頁 政治大學 網站導覽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