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期
原住民族文學 專號說明
浦忠成 主編
目前廣義的原住民族文學呈現的方式有三種類型:一為過去千百年來流傳在部落而與古史記憶、習俗儀式與價值相關的口傳文學,包括神話、 傳說、民間故事、民間歌謠、諺語與祭詞等,原以族群語言形式傳播。二 為原住民以文字如日本語文、漢語文抒發個人情感、見解的作家文學,包 括散文、詩歌、小說、戲劇等文體,自日治時期即有寫作者,為狹義的原 住民文學。三為以族語寫情達意或譯寫、改寫神話傳說與習俗、儀式等具備濃厚文化傾向的族語作品。非具原住民身分而運用原住民族題材或敘寫原住民族之作品,如李喬、鍾理和、張大春等作家所寫,則以身分、語言 區隔而屬原住民族文學關聯範疇作品。
原住民族傳文學的調查、採集與研究自日治時期即以相當科學的方法進行,累積豐富的文獻:戰後迄今亦由語言、人類、民族等領域學者賡 續調查研究,而深入部落的神職人員以及部落文史工作者也各有蒐羅與研究,迄今整體口傳文學資料累積以及整理、研究成果已經大幅提升。作家文學在90年代在原住民族運動催發與原住民大專學生逐漸增多的情況下,逐漸成為原住民族知識分子表述的利器,伴隨街頭抗爭,成為民族權 益爭取的宣示軟體。治多元文化成為台灣社會接受的思潮,民族權益逐漸在法制上獲致保障空間,敘寫歷史、文化與部落而能凸顯原住民族主體與 特性的文學日益蓬勃,讓台灣擁有更為多樣而絢爛的文學,近年在天理大學下村作次郎教授協助下,陸續在日本翻譯及出版原住民作家文學。族語文學則以原住民族語言殊異,在閱讀人口及青壯輩族語熟練有待提升前提下,其發展尚須更多努力與奧援。惟部分作家如瓦歷斯‧諾幹、夏曼藍波安、代等作品均有族語文學成分,公部門亦有族語文學專案計畫。
《民族學界》第 35 期以「原住民族文學專號」為名,並由浦忠成教 授擔任主編,原期邀請國內外長年鑽研第四世界/原住民族文學的學者賜稿,惜乎數位原先願意投稿的學者後均以工作繁忙而未克撰成;亦有投稿 而未符學術規定,或遲延交稿而須另行處理者。至幾位年輕投稿者,緣文章尚未能達到格式之周備與內容精煉之要求,基於維繫本刊物之學術水準,經匿名審查委員嚴密審閱後給予精闢而有啟發之參考意見,期待渠等在學術探討之途能自我惕勵。
本期專輯論文第一篇收錄浦忠成<神秘數字5的探討:以鄒族特富野 大社的故事與習俗為例〉,全面檢視特富野大社在神話傳說與制度、習俗、儀式、禁忌等與數字5有關的情節、意義、隱喻等,以及其在現實情境中 運轉的狀況。第二篇為楊翠<兩種回家的方法論伊苞《老鷹再見》與唯色《絳紅色的地圖》中的離/返敘事〉,以排灣族女作家達德拉凡·伊 苞赴西藏轉山而寫的《老鷹,再見》及藏族女作家茨仁唯色返鄉「尋找香 巴拉」而寫的《絳紅色的地圖》,就兩者旅行路徑、西藏圖像、故鄉想像、 歷史敘事、文化認同、移動/認同主體的自我辯證等議題,進行比較研究。第三篇是李台元〈阿美語的文學化>,發現口語與書面語的交互作用,促 使阿美語的族語書面文學得以逐漸成形,亦使阿美語的族語創作得以累積能量,阿美語的語言活力因而展現。三篇專文適巧對應目前原住民族文學呈現的型態。
本期研究回顧收錄童信智<排灣口傳敘事文學研究史及評析〉、鍾興華〈臺灣原住民族名制研究的展開>及簡欣<神明祖廟研究的文獻回顧:台、中、星、馬四地的比較>三篇,內容、文獻均與渠等之博士論文議題 有關。
書評一篇由日本北海道大學法學博士宋峻杰所撰<松岡格「台湾原住 民社會の地方化—マイナリティの20 世紀」>,松岡格(MATSUOKA Tadasu)為日本獨協大學准教授,亦為早稻田大學臺灣研究所常勤研究員, 該書於2012年在東京研文出版社出版。